厚度求解(Thickness Solves)

边缘光线高度(Marginal Ray Height)
最常见的厚度求解是边缘光线高度求解,它可以使像平面位于近轴焦点处。要将像平面移动到近轴焦点处,单击像平面前最后一个面的厚度,并从求解类型(Solve Type)的下拉列表中选择 "边缘光线高度(Marginal Ray Height)"。由于边缘光线高度在近轴像面(假定为旋转对称系统)处高度为零(通过光轴),我们可以将这个最终厚度设置成使边缘光线高度为零处的点。默认高度值为零,然后单击"确定"退出窗口,求解将自动调整成合适的厚度。此计算仅使用主波长。
理论上,可以通过设置一个不为零的值(即第一个可选参数),作为边缘光线高度值来设置求解。请注意,任何表面都可以有边缘光线高度求解,并不仅仅是像面前的最后一个表面。"高度(Height)"是下一个表面子午面的边缘光线高度(同样不一定是像面)。注意,默认高度是在光线与子午面交汇的点进行测量的,而不是下一个表面的实际曲面。
第三个值"光瞳区域(Pupil Zone)"用于定义光线光瞳坐标。默认值为零,表示采用近轴光线。任何非零值表示采用一条实际的边缘光线。坐标值范围必须介于-1和1之间。这是Py坐标,或者y方向上的归一化入瞳坐标。此求解可用来限制一条特定光线,例如0.7区域的光线,从而使其在轴上的垂轴像差为零。在厚度单元格边出现的字母"M",表示该表面的厚度是边缘光线高度求解的。
主光线高度(Chief Ray Height)
此求解与边缘光线高度求解类似,除了采用近轴主光线以外。此求解在确定光瞳平面处一个表面的位置时很有用。在厚度单元格边出现的字母"C",表示该表面的厚度是主光线高度求解的。
边缘厚度(Edge Thickness)
此求解可用动态调整两个表面之间的距离,在指定径向孔径处保证两个表面之间的指定距离。这可防止在元件上产生负值或过于尖锐的边缘。在厚度单元格边出现的字母"E",表示该表面的厚度是边缘厚度求解的。如果径向孔径设置为零,则使用当前的机械半直径。
拾取(Pickup)
厚度拾取求解使用一个来自其他表面和数据栏的缩放和偏移值作为目标表面的厚度。拾取厚度T由以下公式给出:T = O + S * V,其中V为源数据的值,S为比例因子,O为偏移量。另请参阅"求解限制(Solve restrictions)"。若要在ZPL宏中设置拾取求解,请参阅"列编号的整数代码(Integer codes for column numbers)"。
光程差(Optical Path Difference)
此求解可以有效调整厚度以保证在指定光瞳坐标下特定的光程差。在出瞳面上测量光程差(OPD),而不是在设置求解的表面上测量。需要设置的两个参数是主波长的光程差和用来评价光程差的光瞳区域。例如,为保证焦点位置,即实际边缘光线与实际主光线具有同样的光程,应在像面前的最后表面厚度上定义一个OPD求解。将光程差参数设置为零,光瞳区域设置为1.0。在厚度单元格边出现的字母"O",表示该表面的厚度是OPD求解的。可以绘制一个OPD图形来验证在光瞳边缘上OPD是零。仅使用主波长,且仅考虑轴上视场。
位置(Position)
位置求解保证从指定参考面到当前面的"z"方向距离。如果参考面位于放置求解的表面之前,则从参考面到求解表面后一表面的厚度总和保持为指定值。如果参考面位于放置求解的表面之后,则从求解表面到参考表面的厚度总和保持为指定值。如果参考面与求解表面相同,则求解表面的厚度设置为求解长度值。
位置长度求解适用于将变焦镜头中部分长度保持为固定值。该求解也可用来满足总镜头长度的约束。另一种情况下,该求解可以取消优化变量和操作数,提高优化收敛性和速度。在厚度单元格边出现的字母"T",表示该表面的厚度是总长位置求解的。
此求解假设所有在影响范围内的表面都在相同的坐标系中。
补偿器(Compensator)
厚度补偿器求解与位置求解非常类似。该求解保证该表面的厚度使其与另一"参考面"的厚度之和等于一个常量。该求解的保持条件用方程式表示如下T = S - R,其中S为两个表面的厚度总和,R为参考表面的厚度。参考面必须在求解表面的前面。
曲率中心(Center of Curvature)
此求解将调整表面的厚度,使该后一表面始终位于前一表面的曲率中心处。在厚度单元格边出现的字母"X",表示该表面的厚度是曲率中心求解的。
光瞳位置(Pupil Position)
此求解将下一表面放置在光瞳位置上来控制从当前表面折射后的光学空间。光瞳位置由围绕中心视场主光线的真实差分光线追迹决定。
ZPL宏(ZPL Macro)
关于ZPL宏求解的完整说明,请参阅"使用ZPL宏求解(Using ZPL Marco solves)"。
下一部分: